心血管内科平度病区常规开展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冠脉治疗
发布时间:2023-04-19 16:19:50 发布科室:宣传部 发布人:张晨
2023年4月13日,心血管内科平度病区在介入导管室医护人员配合下正式常规开展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用于精准评估冠心病患者冠脉血管斑块情况(术者平度院区副院长、心血管内科平度病区主任周长勇,助手骆锋副主任医师、郭岐龙住院医师)。第一例患者为67岁老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收住院,术中冠脉造影示RCA中远段弥漫性斑块形成,且直径偏大,行IVUS检查后发现患者病变处直径约5.07mm,斑块内脂质成分为主,纤维帽较薄,如行冠脉介入治疗易发生冠脉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结合IVUS结果建议患者在冠心病基础药物治疗基础上严格强化降脂治疗;第二例患者为年轻男性,急性心肌梗死后预行二次手术,冠脉造影示LAD远段局灶性狭窄约80-90%,发育细小,行IVUS检查后发现病变处管径较细约为2.03mm,实际狭窄约50%左右,建议患者继续药物保守治疗。
右冠脉巨大脂质斑块
前降支局灶性狭窄
目前临床用于评价冠脉粥样硬化的常用方法中,传统的冠脉造影一直被认为是评价冠脉病变的金指标。但是,这种方法在临床实际应用当中也表现出诸多不足之处。如它只能显示管腔的情况,不能显示病变所在的管壁和粥样斑块,不能提供粥样斑块形态和性质的详细情况,有可能使医生低估冠脉狭窄的程度。这就使得依据冠脉造影评价冠脉粥样硬化和介入治疗疗效的准确度降低。血管内超声(IVUS)是超声技术和导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是在传统的冠脉造影基础上,把超声探头置于导管头端,置入冠脉内,由于超声探头直接置于血管腔内探测,因此,血管内超声不仅可准确测量管腔及粥样斑块或纤维斑块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它可提供粥样斑块的大体组织信息,在显示因介入治疗所致的复杂的病变形态时明显优于造影。
心血管内科平度病区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手术
术后合影留念
在临床工作中,IVUS对于判断冠脉病变的程度和风险及对是否进行支架植入及预后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将血管内影像和生理学有效结合应用,更加有利于冠心病诊断、病情评估,也更有利于改善介入治疗的预后,也是为每一个患者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和建设优化PCI治疗中心的必备条件。青大附院心血管内科平度病区常规开展IVUS指导下冠脉介入治疗,标志着院区心血管内科在医院三级学科主任廉哲勋教授和院区副院长周长勇教授的带领下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心血管内科 骆锋 郭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