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焦点新闻

焦点新闻

我院顺利完成首例腹腔镜微创治疗新生儿肠旋转不良
发布时间:2023-05-17 16:18:45 发布科室:宣传部 发布人:张晨

“吐奶”是大多数新生儿都会历经的过程然而近日出生仅8天的男婴小英(化名)却是因为频繁“吐奶”而经历了一场“人生浩劫”,幸运的是在我院新生儿科、小儿外科、麻醉科多学科联合齐力救治小英生命之花再次绽放。

新生儿频繁吐奶,元凶竟是肠子在肚里转错了圈

春暖花开的四月,小英顺利降生,一家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出生后3天小英便随妈妈一起出院回家。但是回家不久,小英就开始出现呕吐,有时竟吐黄绿色胆汁样胃内容物,且连续多日频繁“吐奶”,每天呕吐达到10余次,心急如焚的小英父母就诊于急诊儿科。


多学科团结协作,腹腔镜下扭转肠管重获新生

首诊的急诊儿科医师当即联系新生儿科为小英开通绿色通道,办理好住院手续。入院后立即予以监测生命体征、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等治疗,第一时间完善胸腹部平片、腹部包块彩超等检查,同时联系儿外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会诊,结合检查结果,最终诊断——这是一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伴肠扭转可能的病例!这一下拉起了医生心中的“警铃”:这是一种极为凶险的新生儿急症,稍有差池,便是与死神擦肩!


儿童医学中心姜红主任、新生儿科刘燕副主任医师立即联合小儿外科手术团队为小英制定了完备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并迅速联系麻醉科、手术室,为其安排腹腔镜微创手术。418日,一场接力赛在手术室展开。小儿外科姜忠主任医师带领团队张桓瑜副主任医师、赵静副主任医师、于仑主治医师为患儿进行腹腔镜探查,术中确诊为肠旋转不良伴小肠扭转。由于新生儿腹腔容积很小,组织脆弱,新生儿期进行腹腔镜手术容易出现意外损伤;其次新生儿对CO2气腹耐受性差,为了减少气腹对循环的影响,气腹的压力要求降到最低;手术时,只能在孩子拳头大小的身体空间进行操作,手术难度不言而喻。

面对种种困难,多学科“精兵强将”团结协作,麻醉科牛泽军主任带领麻醉科精兵与新生儿科王倩主治医师共同为患儿保驾护航,外科医生团队在腹腔镜下进行了新生儿微创Ladds手术,将扭转的小肠复位,松解粘连的肠系膜,解除十二指肠的黏连压迫梗阻,术中切除异位游离的阑尾。历经2小时,手术顺利完成。微创手术创口小、流血少,为患儿的术后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NICU医护人员术后为患儿进行精心的护理、镇痛、应用呼吸机帮助患儿顺利麻醉复苏。通过术后进行静脉营养支持、输血等保障患儿生长发育,术后第5天开始逐渐恢复喂养,调整肠道菌群微环境,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通畅排便,定期切口换药,无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仅18天顺利出院。

小儿外科姜忠主任医师介绍: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常见于新生儿,发病率居新生儿上消化道梗阻首位。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如肠扭转严重者,除了肠道供血不足还会引起肠坏死并危及生命,超过6小时未处理将会对手术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患儿预后非常重要。


在儿童医学中心姜红主任及科室主任李向红的带领下,不断加强新生儿科与小儿外科、麻醉科、影像科、心脏外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协作,进行各种新生儿期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开展多种新生儿外科手术,如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胃壁肌层缺损伴穿孔、各种类型的十二指肠闭锁及狭窄、肠旋转不良、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各种类型的肠闭锁、胎粪性肠梗阻伴肠穿孔、先天性巨结肠、高位肛门闭锁、脐尿管瘘、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伴肠穿孔及早产儿动脉导管结扎术、Ommaya囊植入术等。其中手术时体重最小的仅0.49kg,日龄最小的仅生后2天,术后均恢复良好,随访发育正常。在多学科的团队合作下,经新生儿科与各个外科之间的良好衔接管理,提高了危重新生儿的救治率,降低术后的并发症及死亡率,让更多的患病新生儿得到最好的救治,造福于更多的家庭。(新生儿科 刘燕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