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翼
发布时间:2023-07-14 12:06:40 发布科室:宣传部 发布人:张晨
7月3日,崂山麻醉科黄辉主任、董河主任、刘爱杰主任、张军伟、李明娟医师以及马兆平护士等医护团队紧密合作,成功配合脊柱外科西永明教授完成一例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正手术。
当西永明主任将一位特殊的患者收入门诊后,他迫切地拨通了黄辉主任的电话:“黄主任,我遇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病例,请您过来看一下。”当见到患者的那一刻,黄主任被惊呆了。面朝地面无法抬头、脊柱极度弯曲的患者出现在他眼前,就连经验丰富的他也感到为难。
这位患者名叫王某,年仅34岁,从小身患强直性脊柱炎。因为未能及时治疗,他的身体逐渐弯曲,目前已经达到150°的程度。他无法抬起头部,无法直立行走。这几千个日夜,他无法看到白云和璀璨星辰,无法与父母正视交流。正常的进食、如厕、睡眠对他而言都成为了奢望。
在手术方案敲定后,黄辉主任立即向麻醉科领导汇报,并与他们讨论制定麻醉方案。折叠的身躯对心肺功能造成了影响,气管插管和术中出血等问题都需要麻醉科深思熟虑。而由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头颈活动度有限,本身就属于困难气道的范畴,对于王某这样极度弯曲的患者,气管插管无疑成为了最大的挑战。
在进入手术室后,黄主任首先给患者静脉注射了少量的镇静和镇痛药物,随后使用利多卡因和丁卡因对口腔和咽部进行表面麻醉。紧接着,刘爱杰主任进行了环甲膜穿刺。在进行纤支镜清醒插管之前,黄主任首先尝试使用可视喉镜。多亏之前的处理发挥了作用,患者配合黄主任的操作,勉强通过可视喉镜看到了声门。胆大心细的黄主任立即决定给予麻醉诱导药物,放弃之前制定的纤支镜清醒气管插管方案,转而采用可视喉镜顺利完成了气管插管,避免了清醒插管的不适感。这个过程给在场的年轻医师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随后,黄主任在患者身体极度曲屈的情况下,完成了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看到麻醉科成功完成最为困难的操作后,西永明主任也松了一口气,准备开始手术。这次手术需要将患者的椎骨打断,拉直脊柱,然后通过椎弓螺钉固定,最终将“折叠”的身体复原。在西主任团队的巧妙操作下,整个手术历时5个多小时,术中出血大约1500毫升。黄主任化解了手术过程中血压和心率的波动。手术结束后,患者被转入重症监护室。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具有家族聚积发病倾向的疾病,与HLA-B27基因表达高度相关。发病年龄多在15至3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由于脊柱韧带和椎间盘的骨化,最终导致整个脊柱僵硬,胸廓顺应性下降,心肺功能受限。这类患者的麻醉不仅需要考虑手术操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患者的心肺功能状态以及如何进行气管插管。麻醉的选择并不容易,强直性脊柱炎并非椎管内麻醉的禁忌,但由于患者脊柱僵硬、韧带骨化,椎管内麻醉穿刺难度较大,因此全身麻醉往往成为首选。而在全身麻醉中,清醒插管被广泛采用。因此,“折叠人”的手术不仅具有较高的难度,还需要麻醉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勇气来协助完成。
在手术中,黄辉主任和麻醉团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折叠的身体对心肺功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术中出血也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然而,他们严谨而细致地制定了麻醉方案,并充分思考每一个细节。黄主任的决断和果断让他在困难的情况下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放弃了原定的方案,改用可视喉镜顺利完成气管插管。这样的决策不仅为患者带来了舒适感,也为年轻医师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整个手术过程历时数小时,麻醉科和脊柱外科的默契配合展现出了团队的力量。黄辉主任在处理术中的血压和心率波动时游刃有余,为手术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这次手术不仅仅是对患者的一次重生,更是对医学团队的综合实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考验。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医务人员不断探索、创新,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精神,展现了医学事业中的光辉与奉献。
折叠的人生,因为医者的关怀和努力,再次展开了翅膀,迎接着未来的光明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