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陈小元教授应邀来我院核医学科进行国自然基金申报指导
发布时间:2023-12-15 15:53:21 发布科室:宣传部 发布人:张晨
2023年12月9日,我院核医学科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工程学院终身讲席教授陈小元莅临崂山院区PET中心进行国自然基金申报指导。核医学科主任王振光教授主持会议,核医学科各院区中青年医生、放化合成药师、技师及研究生参加了学术交流。
首先,王振光主任向大家介绍了陈小元教授。陈小元教授于1993年和1996年分别获得南京大学化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9年获得美国爱达荷大学博士学位。经过Syracuse大学和Washington大学圣路易分校博士后训练,于2002年进入南加州大学放射学系任助理教授。2009年陈小院教授加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生物医学影像及医学工程所(NIBIB) 任资深研究员,分子影像及纳米医学实验室主任。最近入职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和工程学院任终身讲席教授。在2023年度Research.com发布的最新全球顶尖科学家排名榜中,陈小元教授位居世界排名第495位、新加坡第2位。陈小元教授在体外诊断、体内成像、基因/药物的纳米载体以及诊疗一体化等方面获得许多创新性成果,已发表1000多篇SCI论文(H-index:191、被引用率13万余次)。陈教授还是Theranostics杂志的创刊主编 (影响因子12.4)。王振光主任代表核医学科全体成员热烈欢迎陈小元教授的莅临指导。
PET中心主任杨光杰介绍了我院核医学科科研及PET显像新技术开展情况。我院在常规开展肿瘤葡萄糖代谢显像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内多项临床试验,开展了前列腺癌特异性膜抗原显像、神经内分泌肿瘤奥曲肽显像、淀粉样蛋白靶向显像、肿瘤生长抑素受体显像、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抑制剂显像及脑胶质瘤酪氨酸代谢显像、乳腺癌雌激素受体显像、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显像、碳酸酐酶IX显像等新技术,以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陈小元教授充分肯定了我院核医学科的发展及临床技术开展和科研成果。随后,他又对科室的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项目进行了一对一指导。首先听取了杨光杰课题组的“靶向肿瘤miRNA-21分子探针构建及显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汇报并进行了点评。陈教授对项目前期的研究基础给予了肯定和赞同,并指出课题目前存在的两个焦点问题:“如何证实探针进入细胞后会和靶点miRNA结合”和“进入的未和靶点结合的探针从细胞中洗脱的机制是什么”,大家针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陈教授指出肿瘤基因反义显像曾经是研究的热点,后来因为遇到技术瓶颈,其热度才慢慢减退;其中,遇到最重要问题就是这些探针分子量比较大,如何进入细胞以及如何和细胞质内的靶点结合、如何代谢,这些机制阐述清楚难度很大。本项目这方面通过细胞穿膜肽进行了改善,有一定的创新性,但仍要争取对这两个问题做出更清晰的解答。
其次,听取了于明明课题组的“放射性核素标记低pH值插入肽-蛋白酶激活受体1抑制肽复合体用于三阴性乳腺癌诊疗一体化的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汇报。陈教授对项目的研究目的和方法给予了肯定,并指出课题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何改善该探针药物递送系统的肿瘤靶向性”。陈教授指出探针在动物模型肝脏分布水平高,提示探针疏水性较强,应适当增强其极性,有望改善探针的体内代谢途径。
另外,王振光主任介绍了我院核医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设备情况、临床工作、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情况。陈小元教授非常赞赏我院核医学科在王振光主任领导下的人才队伍建设、科研业绩和显像技术临床应用等取得的成绩,赞叹我院及国内核医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
王振光主任针对国内放射性核素显像、靶向治疗及放射性药物的临床应用中的难点、“瓶颈”问题,青年医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临床的诊疗经验和新技术新项目的实施进行等等,与陈小元教授深入讨论。陈小元教授根据自己的科研历程、诊疗经验及国内外的情况一一回答了相关问题。
最后,王振光主任感谢了陈小元教授此次莅临指导并为各位医师答疑解惑。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不仅为我科师生提供了与国际一流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带来新的学术启发和思维碰撞,有助于推动我院核医学科学术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陈小元教授也祝愿祖国和青大附院核医学事业发展的越来越好。(核医学科 戴慧 许栋 杨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