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多学科联合救治产褥期重症静脉窦血栓昏迷患者
发布时间:2025-04-11 14:34:15 发布科室:宣传部 发布人:李晓鸥
近日,我院成功救治一名昏迷的产褥期重症静脉窦血栓患者,现已好转出院。
患者32岁,今年2月18日剖腹产,产后顺利出院。产后半月在家哺乳过程中,逐渐出现头痛、发热症状并加重,当地医院行脑CT显示脑出血,3月4日由120送至我院急诊,到我院后行颅脑CT检查显示脑出血,考虑静脉性出血可能,结合病史,考虑静脉窦血栓可能性大,立即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结果显示患者上矢状窦、双侧横窦、乙状窦不显影,被诊断为静脉窦血栓。
静脉窦血栓是指脑内的静脉系统形成血栓并造成梗阻所引起的一系列症候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不足所有卒中的1%。它会导致颅内压升高,甚至出现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的症状可能有突发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癫痫等。非炎性静脉窦血栓的发病原因包括妊娠和产褥期的高凝状态或长期口服避孕药物,以及脑外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中,绝大部分为慢性静脉窦血栓患者,药物治疗即可;对于很快就出现意识障碍及昏迷的急性进展性重症静脉窦血栓患者,其死亡率极高,应积极进行救治。
该患者3月5日出现双侧肢体活动欠佳,并迅速进展至昏迷,诊断为急性进展性重症静脉窦血栓患者,死亡率极高。门急诊部尹忠民副主任立即上报医务处,并专门建立微信群方便沟通。孙晓芳副主任马上组织全院多学科会诊,其中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医学科、重症医学科、产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介入医学科徐锐主任认为患者病情危重,目前单纯抗凝治疗无法有效阻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建议立即急诊手术进行静脉窦取栓!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治疗。与患者家属紧急进行沟通后,家属同意诊疗方案,立即为患者办理了入院手续,签署了手术同意书,按计划进行。
介入手术室立即准备好手术台,麻醉科进行全身麻醉后,手术由徐锐主任医师带领谢宜兴主治医师进行。造影显示患者颅内循环时间明显延长(为颅高压表现),上矢状窦、双侧横窦、左侧乙状窦不显影,右侧乙状窦部分显影,见皮层静脉引流至海绵窦缓慢引流,直窦显影不佳,引流受阻。术中采用大口径中间导管进行静脉窦血栓的抽吸,抽出大量新鲜血栓后造影显示静脉窦仍不通畅,此时再造影显示患者右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处可见一处重度狭窄,采用抽吸导管配合取栓支架进行反复取栓后仍不通畅,术中植入一枚支架,再次造影显示右侧横窦、乙状窦显影好,继续于左侧进行取栓操作,抽吸出大量血栓,此时造影显示静脉引流通畅,直窦亦引流通畅。手术耗费了4个多小时,取得了预期效果。
患者32岁,今年2月18日剖腹产,产后顺利出院。产后半月在家哺乳过程中,逐渐出现头痛、发热症状并加重,当地医院行脑CT显示脑出血,3月4日由120送至我院急诊,到我院后行颅脑CT检查显示脑出血,考虑静脉性出血可能,结合病史,考虑静脉窦血栓可能性大,立即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结果显示患者上矢状窦、双侧横窦、乙状窦不显影,被诊断为静脉窦血栓。
静脉窦血栓是指脑内的静脉系统形成血栓并造成梗阻所引起的一系列症候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不足所有卒中的1%。它会导致颅内压升高,甚至出现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的症状可能有突发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癫痫等。非炎性静脉窦血栓的发病原因包括妊娠和产褥期的高凝状态或长期口服避孕药物,以及脑外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中,绝大部分为慢性静脉窦血栓患者,药物治疗即可;对于很快就出现意识障碍及昏迷的急性进展性重症静脉窦血栓患者,其死亡率极高,应积极进行救治。
该患者3月5日出现双侧肢体活动欠佳,并迅速进展至昏迷,诊断为急性进展性重症静脉窦血栓患者,死亡率极高。门急诊部尹忠民副主任立即上报医务处,并专门建立微信群方便沟通。孙晓芳副主任马上组织全院多学科会诊,其中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医学科、重症医学科、产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介入医学科徐锐主任认为患者病情危重,目前单纯抗凝治疗无法有效阻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建议立即急诊手术进行静脉窦取栓!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治疗。与患者家属紧急进行沟通后,家属同意诊疗方案,立即为患者办理了入院手续,签署了手术同意书,按计划进行。
术后患者转入重症医学科继续重症监护治疗,给予抗凝、抗癫痫、脱水、抗感染等治疗。期间,医务科边文超及曹牧主任多次组织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医学科、重症医学科、产科等进行床旁多学科会诊,及时调整用药,经过2周的积极治疗,患者脱机拔管。就在大家为之感到高兴的时候,患者突发血红蛋白急剧下降至58g/L,考虑发生了出血的并发症,紧急进行CT检查显示腹腔内出血并形成血肿,此时不得不停止抗凝药物的使用,如果静脉窦内再次形成血栓,对于患者来说可能之前的努力全部白费,而且可能继续加重甚至死亡。
医务处边文超主任再次紧急组织介入医学科、神经内科、外科及输血科等床旁会诊;按照会诊意见停止抗凝药物,经过3天的输血治疗及密切观察,CT显示患者血肿稳定,血红蛋白也涨到了85g/L。此时再次加用小剂量抗凝药物,经过5天的治疗,患者也神志渐清能稍许活动了,此时转入了介入医学科继续治疗。期间给予康复治疗、口服药物抗凝治疗等,1周后患者好转出院,出院时患者自行走出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