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生命之“重”——重症医学科市南病区成功抢救2例重度肥胖合并多脏衰患者
发布时间:2025-04-14 20:08:33 发布科室:宣传部 发布人:陈凯
肥胖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健康威胁,不仅是体态问题,更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十大慢性病之一,2025年3月,《柳叶刀》揭示中国超重/肥胖人数位居全球首位,并已年均5%-10%的速度增长。危重症肥胖患者的救治及护理面临着诸多复杂挑战,其病理生理特点与正常体重患者存在显著差异,且肥胖本身加重器官功能障碍、药物代谢异常及护理操作难度。
近日,重症医学科市南院区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连续成功救治2例重度肥胖合并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重患者。整个救治过程不仅充分体现了青大附院重症医学团队对复杂病例的精准化、个体化诊疗水平,更与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三年行动”规划形成呼应,为肥胖相关疾病的防控与救治提供了重要实践参考。
病情凶险:肥胖叠加重症肺炎,救治难度倍
患者王先生,27岁,因病毒性肺炎导致呼吸衰竭,1个月内辗转多家省内三甲医院,外院传统通气治疗失败,ECMO撤机后合并感染长期无法脱离呼吸机,家属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将患者转入我院。入院时患者体重接近200公斤,BMI高达57Kg/m2属于重度肥胖,氧合指数<100,胸部CT提示双肺大面积实变,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急性肾功能不全、重度贫血。其超重体型导致诊疗面临三重挑战:
1.肺功能监测与通气难题
肥胖患者胸壁阻力大,传统呼吸参数易致肺泡过度膨胀造成气压伤。团队通过实时监测跨肺压,滴定呼气末正压(PEEP),实现“精准送气”。患者入院时低氧血症难以纠正,氧合指数一度低于100(正常值>300),团队采用个体化通气策略逐步改善氧合,最终成功实现脱机拔管。
2.影像学检查受限
患者脂肪层过厚,常规CT设备孔径无法容纳患者腹围,床旁超声检查深部组织显示不清。团队积极与影像科沟通,选择合适大孔径设备并调整参数,最终成功完成影像检查。
3.药物剂量“个体化博弈”
患者重症感染,团队结合肌酐清除率与药动学模型,根据理想体重(而非实际体重)调整抗生素剂量,避免过量引发毒性反应,确保血药浓度达标。
经9天个体化通气、CRRT支持及抗感染治疗,患者最终脱机康复。“是ICU团队的不放弃,让我重获新生!”患者感慨道。
患者出院后照片
命悬一线:术后双休克,肥胖加剧救治困境
患者田某,56岁,体重125公斤,BMI 42Kg/m2,此次因术后出现感染性休克合并失血性休克转入ICU。救治难点凸显:
1.插管困境:患者声门因脂肪堆积难以暴露,团队借助可视化喉镜完成高风险插管。
2.影像与止血难题:腹部增强CT因脂肪干扰显影模糊,介入团队通过DSA精准定位肾假性动脉瘤并栓塞止血。
经过积极抢救,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稳定,但肥胖导致的脱机困难再次成为救治的难点。借鉴上次的经验,ICU团队迅速制定个体化呼吸机参数,最终7天后患者成功脱机拔管转回泌尿外科。
精准博弈:核心难点逐一击破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肥胖防控列为公共卫生重点议题,并从2025年开始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最新数据,中国成人超重率(≥34.3%)和肥胖率(≥16.4%)已接近半数人口,且增速快于全球平均水平。肥胖带来的相关疾病也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巨大负担。肥胖成为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许多慢性病的主要诱因,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也指出肥胖可显著增加肿瘤患病风险。
随着超重和肥胖人群占比攀升,肥胖相关疾病诊疗压力激增,尤其在ICU收治重度肥胖患者时,诊疗和护理难度呈指数级上升。ICU肥胖患者存在的四大诊疗壁垒:
1.呼吸支持“走钢丝”:肥胖患者胸壁顺应性差,需在维持氧合与避免气压伤间寻找平衡,跨肺压监测及个体化通气策略成为关键。
2. 影像诊断“穿透难”:CT、超声等检查受脂肪干扰,需结合增强技术或选择合适参数设备综合评估。
3. 药量计算“双重标准”: 亲脂性药物易在脂肪蓄积,亲水性药物需按理想体重给药,剂量调整需“分毫必争”。
4. 护理操作“体力战”: 翻身、置管等操作耗时耗力,压疮发生率更高。团队合理调配护理人员、采用超声引导穿刺等技术降低并发症风险。
青大附院ICU医护团队克服种种治疗难点和技术问题,连续两次的救治成功凸显了ICU团队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综合实力,为复杂危重症患者提供宝贵经验。青大附院ICU团队计划联合营养科、内分泌科、胃肠外科等多学科,探索“围术期体重管理路径”,并借助智能设备实时监测高危患者代谢指标。此外,团队将参与国家“体重管理三年行动”,通过社区宣教提升公众对肥胖危害的认知,真正实现“治未病、防重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