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2日,半岛疾病规范化诊疗系列活动“麻醉学术论坛”在我院崂山院区成功举办。本次学术会议由青岛市医学会主办,我院麻醉科承办,会议邀请了山东省、青岛市麻醉学科的专家学者及临床医生共同参加,探讨麻醉领域的最新进展与规范化诊疗方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苏帆教授以“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为主题进行了授课。他深入分析了麻醉学向围术期医学转变的趋势,强调了围术期管理对于患者安全与康复的重要性,为参会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
我院麻醉科王世端教授对苏帆教授的授课进行了点评,从一名资深临床麻醉专家的角度对麻醉学科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青岛市市立医院孙立新教授分享了静脉β受体阻滞剂在麻醉中的应用经验。详细阐述了该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经验,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李建军教授进行了主持及点评。
我院刘爱杰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季福成教授分别分享了一例车祸伤患者术后苏醒期低氧血症处理以及急性心梗后室壁瘤形成、室间隔穿孔的麻醉管理。他们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从多个角度对病例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讨论。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袁莉教授、冯伟教授进行了主持及点评。
在病例分享之后的互动环节中,与会的专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本次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省内麻醉学科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也为推动麻醉学科的规范化诊疗和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
半岛疾病规范化诊疗系列活动“麻醉学术论坛”成功举办发布时间: 2024-09-13 | 来自:宣传部
-
我院无饿医院建设工作在全国“临床营养 先行营”活动中作经验分享2024年9月6日至7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主办的“临床营养先行营”活动在石家庄举办。来自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北京、天津等十个省市的150余家临床营养科建设试点示范单位的医院管理者及临床营养科负责人参加。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行风建设(医疗政策)研究部董四平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医政司医疗管理处杜秉坤主任、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处张磊副处长致辞。与会领导指出,加强临床营养科建设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临床营养学科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活动分为现场教学和培训研讨两个内容。现场教学阶段,与会代表前往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现场参观了门诊、病房、5G指挥中心及临床营养科各功能区,并分别围绕创新肠外及肠内营养治疗的规范化应用和临床营养科研创新等方向进行讨论交流。 在研讨阶段,示范单位的医院管理者及临床营养科负责人分别进行交流分享,与会代表从多维度了解示范医院建设发展过程及取得的成效,为各省临床营养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我院作为国家临床营养科建设示范单位,青岛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孔心涓、我院临床营养科主任贺娟参加会议。会上,孔心涓副院长向全国200多位医疗同仁分享了我院在无饿医院建设方面的经验与特色创新,详实的内容及生动的讲述赢得了与会专家及同行的广泛赞誉。 孔心涓副院长表示,此次活动是一次向全国同行学习与交流的难得机会,我院临床营养科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优化营养诊疗信息平台,探索“医防融合”一体化服务新模式,实现营养治疗的闭环管理,切实践行“健康中国,营养先行”理念,为提升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贡献力量。发布时间: 2024-09-13 | 来自:宣传部
-
生殖医学科开展夜间患者突发病情变化应急演练为提高生殖医学科全体医务人员对夜间患者突发病情变化的应急处置能力,持续提高团队协作、沟通及急救能力,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科室按照崂山院区医务处及护理院感管理处的工作部署,2024年9月5日下午,生殖医学中心综合管理办公室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了夜间患者突发病情变化应急演练,生殖医院院长李豫峰参加了此次应急演练。 演练开始前,生殖医学中心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王薇强调此次演练主要是针对夜间病房患者突发病情变化的处置,包含了“判断病情、抢救团队组建、急救设备及药品使用、心肺复苏抢救流程、电除颤操作、危重症患者请求急会诊及患者经初步处置病情允许转崂山院区科室”等内容进行演练。 生殖医学科和男性科的医护人员分别进行了应急预案演练。在演练过程中,夜班护士巡视病房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后,立即按照应急预案流程,迅速启动紧急呼叫系统。整个抢救过程高效规范、井然有序,从生命体征的评估、心肺复苏、口头医嘱的核对确认、简易呼吸气囊、除颤仪的使用、请求会诊及安全转运等各环节人员职责明确、分工合理、操作熟练,环环相扣给大家呈现了夜间实际工作中抢救的场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演练结束后,李豫峰院长对此次演练给予了充分肯定,整个演练过程中全体医护人员响应迅速、配合默契、争分夺秒,救治规范,并对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点评,希望通过此次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沟通、协调配合能力,为患者夜间发生意外情况时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提供保障。王薇主任强调,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对应急预案熟记于心,心肺复苏操作做到人人会,不断提升应对能力,持续改进医疗安全和护理质量。 科室全体医务人员将充分利用此次应急演练的宝贵经验,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把以患者为中心落到工作实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携手共创一个既安全又充满温情的医疗环境。(生殖医学科 汤凡)发布时间: 2024-09-12 | 来自:宣传部
-
我院器官移植中心肝病内科成功召开第五届肝移植术后科学管理研讨会在我院领导、器官移植中心及肝脏病中心领导及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和国内十余家家器官移植中心大咖们的鼎力相助下,由北京健康促进会主办,我院器官移植中心肝病内科协办,《国际肝胆胰疾病杂志》及《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为学术支持单位的“第五届肝移植术后科学管理研讨会(中国·青岛)”于2024年9月7日顺利召开,肝病内科的数十位医护人员参与了此次会议。本次论坛由我院副院长、器移植中心及肝脏病中心主任、青岛大学器官捐献与移植研究院院长蔡金贞教授,我院原院长助理、国内著名肝脏外科和移植专家、我院肝脏移植事业开创者之一吴力群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并由肝病内科副主任、移植与免疫亚专科带头人、青岛移植受者联谊会(青谊之家)秘书长饶伟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并主持会议。 会议在青岛大学医学部副部长、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国内著名免疫学家张蓓教授,大会主席蔡金贞教授、吴力群教授的热情致辞下拉开序幕。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北京市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郎韧教授、南开大学附属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移植肿瘤科副主任吴迪教授,我院肝脏病中心副主任、肝脏外科主任郭源教授、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科副主任王斐教授、肝病内科主任牛庆慧教授、儿童器官移植科滕大洪教授担任会议及讨论环节主持人。同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肝移植中心、东方学者特聘教授杭化莲教授、南开大学附属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南开大学移植医学研究院、移植病理研究室主任、中国医师学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移植病理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病理学组副组长王政禄教授、优赛生命科学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致公党中央社服专委会委员、全国华侨侨眷先进个人陈晓波教授、我院肝病内科副主任饶伟教授,南开大学附属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细胞移植科主任、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器官再生与工程学组副组长王树森教授,我院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科副主任吕文山教授、消化内科解曼教授、肝病内科田秋菊教授分别就《肝衰竭肝移植的管理》《肝移植常见并发症病理诊断指南(2024版)解读》《免疫细胞治疗在终末期肝病的应用进展》《肝移植术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初步研究》《胰岛移植新进展》《肥胖症诊治新进展》《超声内镜在肝病/肝移植领域的应用》及《药物性肝损伤与肝移植》等肝病及肝移植术后管理领域的常见或疑难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讲解,分享了各自的体会及经验。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期刊中心主任、《国际肝胆胰疾病杂志》及《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编辑部主任董燕萍教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全国器官移植委员会北京移植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范铁艳教授,李君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科主任张树庚教授,我院器官移植ICU主任赵凯教授、儿童器官移植科张慧教授,上海长海医院器官移植科、长海医院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高晓刚教授、我院腹部超声科副主任王建红教授、儿童器官移植科副主任吴斌教授分别担任讨论嘉宾,就各位专家的精彩分享发表各自的建议和体会,详实的会议内容及激烈的讨论,与会人员均表示获益匪浅,纷纷点赞! 此次会议不仅受邀嘉宾及讲者均为国内大型器官移植中心肝脏移植领域,尤其是肝移植术后管理方面的专家,还邀请了来自国内著名的细胞治疗、肝病科、消化科、病理科及超声科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多学科交流使得大家对肝移植术后的科学管理及相关进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论坛的成功举办,将有助于我院肝移植术后临床诊疗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青岛肝移植受者术后生存质量的提升,必将造福于更多的移友和家庭! 肝移植术后科学管理,是一个肝移植领域的长期工作和远大目标,第五届肝移植术后科学管理论坛的顺利召开,既增进了我院器官移植中心与国内大型器官移植中心的交流和友谊,也进一步扩大了青大附院肝移植术后管理亚专业的国内学术影响力!今后,肝病内科还将继续举办此类研讨会,不断为提高青岛、山东省乃至我国的肝移植术后管理水平而努力奋斗!(肝脏病中心 饶伟)发布时间: 2024-09-12 | 来自:宣传部
-
清廉之岛,家风永传——药学部市南党支部党员参观青岛市清廉家风馆为引导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结合医院党纪学习教育工作,9月4日,药学部市南党支部党员赴青岛市清廉家风馆参观学习。 这里讲述了一个个有关于清廉家风的小故事,从古代到现代,从伟人到普通人,百川赴海,最终汇集成为“家风、党风、政风、社风”相统一的新时代家风。党员们集中参观了序厅、清气满乾坤、丹心照汗青、清廉在岛城和尾厅五个展厅,认真学习了以王吉、郭琇等廉吏为代表的青岛传统家风,以邓恩铭、王尽美、周浩然等革命先驱为代表的红色家风,以杨乃琛、王炳交等先进人物为代表的新时代家风,接受了一次弘扬中华民族优良家风的廉洁文化教育。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此次参观集中展示了青岛传统家风、红色家风和新时代家风。党员同志们纷纷表示,近距离感受到了清廉家风文化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也深深领悟到良好家风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重要影响。倡导党员廉洁家风建设,以家风促党风,以党风带社风,以家风建设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药学部市南党支部)发布时间: 2024-09-12 | 来自:宣传部
-
前沿交流,共筑未来——青岛市医学会结构性心脏病专科分会第二届年会成功举办2024年8月23至24日,我院心血管外科成功举办了一场备受瞩目的结构性心脏病学术盛会——青岛市医学会结构性心脏病专科分会第二届年会,暨“2024—中国▪青岛瓣膜会”,暨青岛市结构性心脏病继续教育培训班,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专科联盟成立大会并首届全体理事会议,本次大会同时承办了亚太结构性心脏病青年俱乐部菁英赛半决赛。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青岛市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管军,我院副院长张斌参会致辞,我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杨苏民主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专科联盟”成立大会并为各联盟成员单位举行授牌仪式。来自省内外的诸多著名专家学者、临床一线医护人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为推动该领域的学术进步与临床实践注入了强大动力。本次会议设置同步网络照片直播,至会议结束,累计点击浏览量已超7万人次。 本次学术年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了专题讲座、病例讨论、虚拟手术演示等多个环节。众多国内外顶尖专家带来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分享了他们在结构性心脏病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前沿观点和最新临床经验。 在诊断技术方面,年会展示了一系列前沿技术。在影像学专场,北京阜外医院、四川华西医院、浙大第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西安西京医院和唐都医院为我们带来了围术期影像学评估,精确模拟瓣膜的植入过程和受力方向,使术前评估的效果预期和风险预测功能更加具象化。在心脏超声专场,浙大第二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展示了心脏超声在介入二尖瓣、介入三尖瓣手术方面的优势,让与会者看到了科技进步为结构性心脏病诊断带来的更高准确性和及时性。这将有助于医生更早地发现疾病,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治疗方法的突破成为本次年会的一大亮点。从传统的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到新兴的介入治疗,专家们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各自的临床实践成果。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也为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在年会上得到了充分强调。心外科、心内科、影像科、心脏超声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探讨如何通过紧密合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多学科协作的模式将大大提高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病例讨论和虚拟手术演示环节更是吸引了众多参会者的目光。来自不同地区的临床医生分享了疑难病例,专家们深入分析讨论,提出宝贵建议。直观地展示了高难度结构性心脏病手术的过程,让与会者领略到了最新的手术技术和操作方法。 亚太结构性心脏病俱乐部菁英赛同样精彩,来自各地的医学精英们齐聚一堂,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舞台上,展现出卓越的专业素养和精湛的医术技能。比赛选择在我们会议举办,说明了我们会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表示国际组织对我们单位和会议的认可,也是我们会议的另一亮点。 此次结构性心脏病学术年会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次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契机。它为广大专业人士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的分享与传播。相信通过本次大会,将进一步提高结构性心脏病的整体诊疗水平,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的福祉,也为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引领该领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展望未来,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充满希望。在广大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的共同努力下,诊断和治疗技术将不断创新完善,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我们期待着下一次结构性心脏病学术年会的到来,继续为推动学科发展、守护人类健康贡献力量。(心血管外科 江磊 刘伟丽 屈占军)发布时间: 2024-09-12 | 来自:宣传部
-
车祸伤胎儿命悬一线,生死时速获新生——新生儿科西海岸病区救治一例重度窒息、失血性休克新生儿8月22日凌晨,一例孕妇突发车祸伤来到我院西海岸院区急诊,其丈夫也同时发生骨折。产科开通绿色通道紧急剖宫产,术中发现胎盘损伤,血性羊水。胎儿娩出后全身苍白,四肢松软,无自主呼吸,新生儿科主治医师马丽丽紧急气管插管辅助呼吸,考虑患儿存在失血性休克,给予生理盐水扩容后心率、氧合上升,APGAR评分1-5分钟1-3分,气管插管下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脐动脉血气分析显示PH6.83,乳酸18nmol/l,BE-27nmol/l,HB107g/l(正常值>145g/l),提示严重酸中毒、高乳酸血症,中度贫血。 患儿住院后给予生理盐水扩容,纠酸,紧急联系输血科输注红细胞。患儿存在重度窒息,在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为减少重度窒息导致的脑损伤,对患儿脑功能进行重点评估监测,连接视频脑电监测、行颅脑超声评估脑损伤,患儿住院后自主呼吸微弱,神经反射消失,考虑存在窒息导致的脑损伤(HIE),为避免脑损伤进一步加重,实施亚低温治疗,目标温度34℃,疗程72小时。亚低温治疗是目前有循证依据的降低HIE病死率并降低远期不良神经结局的有效手段,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各项器官功能及相关并发症,该患儿生化指标提示严重心肌损伤、肝损伤,亚低温治疗过程中除了保证目标温度,对呼吸、循环、血凝等各器官功能的监测和保护至关重要,好在患儿平稳度过亚低温治疗,精神反应好转,撤离呼吸机,逐渐开奶,复查器官功能逐渐恢复,先后进行了3次脑电监测,患儿脑功能从中重度异常逐渐好转,颅脑磁共振未见异常。住院13天顺利出院,出院后父亲拄着双拐送来了锦旗。 新生儿HIE是导致脑瘫等神经后遗症的严重疾病,我院新生儿科重视新生儿复苏技能培训,系省级培训师资及市级培训师资单位。新生儿脑损伤一体化防治作为科室的专业技术特色之一,为孕产妇及新生儿保驾护航!(新生儿科西海岸病区)发布时间: 2024-09-11 | 来自:宣传部
-
我院病种组合标准化建设工作崂山院区推进会议成功召开为贯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医院“68112”攻坚任务,推动医院《关于进一步扩大病种组合标准化建设试点的工作方案》的全面实施, 9月4日下午,在崂山院区6M第一会议室召开了病种组合标准化建设崂山院区工作推进会议。会议由王琛副院长召集,运营管理部李江峰副主任主持,崂山院区医务处、试点科室主任、工作负责人、护士长、临床药师、科室秘书参加了此次会议。 运营管理部对病种组合标准化建设相关文件进行宣讲解读,传达了医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病种组合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要求。会议主要对崂山院区脊柱外科、耳鼻咽喉科、保健科三个试点科室2024年3-7月运营情况进行了汇总展示,分别从科室整体情况、病组结构、主诊组差异、试点病组、费用等情况等多角度进行剖析,针对问题做重点阐述。 与会人员结合科室自身特点及对病种组合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理解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问题与建议。 王琛副院长总结并提出要求。一是临床科室要有成本意识,以病种组合标准化建设的试点病组为基础,梳理病组的费用结构,关注床日成本,提高服务型收入占比;二是优化病组结构,深刻分析医院及科室四级手术占比下降的原因,多措并举提高疑难危重病人的收治;三是扩大辐射范围,各科室要与集团医院紧密联系,加强宣传,提高吸引高端病人的能力。 此次会议的召开,崂山院区试点科室对病种组合标准化建设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存在的问题有了进一步改进的思路与办法,必将推进病种组合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落地实施。发布时间: 2024-09-10 | 来自:宣传部
-
西海岸院区开展“健康下乡,情暖乡村”健康宣讲活动近日,西海岸院区二期项目建设方——青岛西海岸医疗健康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携手院区医护人员,深入大村镇红旗社区共同发起了一场深入人心的“健康下乡,情暖乡村”健康宣讲活动,为村民们送去了温暖与健康,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活动当天,红旗村的村民们早早地聚集在村委的会议室,满怀期待地迎接这次健康活动。神经内科病区副主任侯炳辉、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王霞霞首先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健康宣讲,围绕村民们最为关心的慢性病防治、日常保健、急救知识等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案例,为村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健康教育课。专家们还鼓励大家树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健康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让健康知识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柏广涛、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赵坤及郑学风护士长、金延春护士长、徐虹护士长等医护人员,从量血压、测血糖,到疾病咨询、初步诊断,再到用药指导、健康建议,每一项服务都细致入微,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特别是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和特殊需求的患者,医疗团队更是给予了特别的关爱和照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爱无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村民们眼眶泛红,拉着医生的手说:“青医附院是好,但是去一趟确实不易。今天你们直接到家门口来了,咱们心里头那个暖啊,真是说不出的感谢!” 此次健康宣讲活动,提升了村民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为红旗村的乡村振兴之路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发布时间: 2024-09-10 | 来自:宣传部
-
小儿“腹泻”不一般——青大附院多科协作成功诊治溶血尿毒综合征一例近日,青大附院儿童肾脏风湿免疫科收治了一例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该疾病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极为关键。通过儿童肾脏科、儿童重症医学科、输血科的多学科协作,患儿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成功逆转了病情、挽救了患儿的生命。 在一个平静的周六早上,儿童肾脏风湿免疫科收治了一名5岁的小姑娘花花(化名)。该患儿是由外院转入的,主要表现为发热伴腹泻4天,并从2天前开始出现肉眼血尿。一步入病区,主班李魏巍护士立即观察到患儿面色苍黄、呼吸急促、精神萎靡,马上叫来值班医生张冉冉医生。腹泻、尿少、精神差,是脱水导致的吗?张医生仔细查看了患儿在急诊的病历,发现患儿已经经过了足量的补液治疗。不会是肾脏出问题了吧?张医生马上给患儿急查了相关检查和化验。不到2个小时,检验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患儿的肾功各项指标显著升高,血小板计数直接掉到了29×109/L,血红蛋白77g/L。而回顾2天前患儿在外院的检查结果,这一切改变都是新近发生的。一个不良的预感不禁出现在脑海中:莫非是凶险的溶血尿毒综合征?张医生立即与上级医师林毅主任进行了汇报,林毅主任医师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考虑诊断溶血尿毒综合征可能性极大,且当前合并肾脏、中枢受累,病情危重,在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及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经院区总值班的协调紧急将患儿转运至黄岛院区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的潘华主任和吕振梅主任已经严阵以待,指导护士做好了准备工作,患儿到院后立即开展深静脉置管及血液滤过治疗,同时联系输血科紧急合血、连夜进行血浆置换等操作。在医护人员的积极处理及家属的全力配合下,花花度过了电解质紊乱、贫血等各种险关,逐渐转危为安:红色血尿逐渐转为透明清亮的黄色尿液,尿量增多,肾功恢复,精神好转,遂转回儿童肾脏科行进一步专科治疗。一周后患儿血小板稳定在正常水平、肾功正常,拔除深静脉置管,患儿和家属都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 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是一组同时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综合征,最常见病因是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感染,而HUS是3岁以下儿童AKI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报道,HUS急性期的死亡率约为5%-10%,死亡通畅发生在初次住院期间,危重症状包括:CNS损伤(如,脑水肿、脑梗死或脑死亡)、高钾血症、凝血病、脓毒症、心力衰竭、肺出血和胃肠道损伤。对于危重患者,建议早期应用血浆置换,并尽早应用依库珠单抗(一种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止C5裂解而抑制补体活化)早期应用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60%-70%的患者可从STEC-HUS急性期完全恢复,其余患者有严重程度各异的后遗症,包括脑卒中或肾衰竭,多达1/3的患者在长期随访时发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障碍,多由初始肾损伤导致。因此,早期识别危重症患者并积极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青大附院儿童肾脏风湿免疫科成立于2013年,是半岛地区学科专业“领头雁”,在学科带头人常红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儿童肾脏转阴、风湿病专业、免疫专业三大专业均处于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其中,肾脏疾病包括各种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功能不全、血尿、蛋白尿等;风湿免疫性疾病包括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川崎病、皮肌炎、白塞病、血管炎、风湿热等;免疫缺陷病又包括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发布时间: 2024-09-10 | 来自:宣传部
-
院士引领发展,骨科再添新舍——骨科七病区(骨肿瘤科)正式启用为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体系,医院专科更细化、学科更优化,实现专科专治。在医院学科调整统一部署的大框架下,2024年8月16日,我院骨科七病区(骨肿瘤科病区)在崂山院区3号楼10楼B区正式启用。 病区筹建期间,院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多次赴现场调研指导、召开搬迁事宜协调会议,事无巨细的为病区搬迁进行部署和规划。病区成立后,我院副院长陶昊、魏丽丽,院区党政办公室主任石新艳、医务处主任许凤、护理院感处主任张宏岩等相关负责人多次实地查看科室运行情况,并与科主任、护士长保持密切沟通,在学科发展、日常业务管理等方面给予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9月5日,在党政办公室主任石新艳、崂山院区医务处主任许凤、护理院感处主任张宏岩陪同下,骨科医院院长张英泽院士到病区进行视察指导,并对新病区的成立表示祝贺。同时,张院士语重心长地指出机遇与挑战并存,并言近旨远地教导科主任、护士长要带领团队把握良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发扬老一辈骨科精神,为推动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为医院骨科学科发展开辟新的天地。 凝心聚力启新程,砥砺奋进续华章。骨肿瘤科新病区的成立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全体骨肿瘤科医护人员信心满怀,豪迈前行,将以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优质的诊疗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发布时间: 2024-09-09 | 来自:宣传部
-
创新高地丨青大附院张勇教授与天坛医院专家合作成果在国际刊物JAMA发表9月6日,青大附院神经内科张勇教授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专家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合作研究成果在顶级医学刊物JAMA全文发表,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血管内治疗在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卒中预防中的有效性,这也是青大附院专家作为共同第一作者首登JAMA杂志。 该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BASIS(球囊扩张术对比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共历时7年,张勇教授团队全程参与,并成功入组84例高质量研究患者,是入组病例最多的医学中心之一。 青大附院张勇教授 研究概述 BASIS研究旨在探索单纯球囊扩张术(BA)联合最佳药物治疗(AMM)是否优于单纯AMM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sICAS)患者。研究共纳入501名患者,结果显示,BA与AMM组患者30天内发生脑卒中或全因死亡率分别为3.2%和1.6%,入组30天后至1年内的靶血管供血区域内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两组分别为0.4%和7.5%,靶血管的症状驱动性血运重建的发生率两组分别为1.2%和8.3%。BA组的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为1.2%,AMM组的sICH发生率为0.4%,BA组的手术操作并发症发生率为17.4%,其中动脉夹层发生率为14.5%。研究显示,尽管在临床实践中应考虑到BA后30天内发生中风或死亡的风险控制,但BA联合AMM是治疗sICAS的有效治疗方法。 SHAPE \* MERGEFORMAT 研究解读 BASIS研究是全球迄今唯一一项证实血管内治疗优于强化内科药物治疗sICAS的随机对照研究,不同于既往的三项大型支架对照药物的随机对照研究(SAMMPRIS,VISSIT,CASSISS),BASIS研究取得突破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采用单纯球囊扩张这一安全的治疗技术,降低了围手术期风险(3.2%);2、患者绝大多数病变长度在10mm以内,减少了单纯球囊扩张导致夹层形成的风险(14.5%);3、试验组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比例为86%,高于SAMMPRIS研究的63%、VISSIT研究的62%和CASSISS研究的51%;4、手术时机不同,BASIS研究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手术时间为发作后14-90天(中位时间34[20-51]天),明显长于SAMMPRIS研究的7[4-16]天和VISSIT研究的9[0-42]天,短于CASSISS研究的38[27-75]天;5、术后1年球囊组靶血管再狭窄率为15.7%,但症状性再狭窄的发生率仅为2%;6、本研究中所有的治疗用球囊以及颅内球囊扩张导管,其推送性、通过性、顺应性进一步优化,为手术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该项研究首次证实了神经介入技术可能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预防脑卒中的更有效手段,实现了颅内动脉狭窄治疗技术和理念的突破,不仅将成为sICAS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新起点,更将改写国内外颅内动脉狭窄缺血性卒中预防的相关指南。今后,青大附院将进一步加快科研创新步伐,瞄准前沿科学问题,持续提升学术技术水平,推动学院型、研究型、创新型智慧医院建设再上新台阶。 神经介入科简介 青大附院神经介入科成立于2016年,拥有市南、西海岸两个病区,开放床位36张。科室在张勇教授的带领下,开展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脑血管病急救等诊疗工作,在脑血管病的筛查和评估方面形成了系统的方案,手术数量和难度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科室围绕脑血管病防治工作开展临床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级多中心临床试验,在脑动脉狭窄的评估和介入治疗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相关成果在国际获得认可。目前,科室主持国自然基金项目1项、市级自然基金项目1项,作为组长单位主持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2项,参与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15项,每年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多篇。发布时间: 2024-09-09 | 来自:宣传部
-
我院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在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创伤及正颌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作主题报告2024年9月3日至5日,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创伤及正颌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创伤及正颌专业委员会第4次学术会议在上海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与中华口腔医学会第26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同期举办。会议旨在推动口腔颌面创伤、正颌、正畸和颞颌关节等领域的交流和发展,围绕“口腔颌面创伤诊疗新进展”、“正颌-正畸联合治疗的规范流程”、“颌面部软硬组织轮廓修整”、“OSA与颞下颌关节疾病”等热点内容展开系列学术研讨。 我院口腔颌面外科孙健主任带领的颌面创伤与正颌外科团队投稿录取量和发言量在山东省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孙健主任作为中华口腔医学会颌面创伤及正颌专业委员会及中华口腔医学院唇腭裂专业委员会常委,在唇腭裂大会主持会议、正颌大会发言。刘延山副主任作为全国委员在正颌大会发言,陈晨副主任医师作为全国委员在手术视频大赛获繁星奖。研究生李莉、刁亚茹获得优秀壁报奖。 近年来,孙健主任带领的颌面创伤与正颌外科团队在口腔颌面创伤和正颌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疗模式,我院作为颌面创伤与正颌专委会常委单位,多年来一直比肩国内第一梯队。此次学术会议,孙健主任带领颌面创伤与正颌外科团队与全国专家深入交流,拓展专业视野,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同时充分展示了青大附院在口腔颌面创伤和正颌领域的医疗水平和学术风采,为推动口腔颌面创伤和正颌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 同期中华口腔医学会颌面修复专委会举行换届大会,卜令学主任担任全国委员,刘延山副主任担任全国青年委员。郅克谦主任作为嘉宾出席了口腔颌面修复方面的学术会议。发布时间: 2024-09-09 | 来自:宣传部
-
消化内科崂山病区成功实施首例无射线胆道子镜技术治疗胆结石及化脓性胆囊炎2024年9月6日,消化内科崂山病区成功实施了首例无射线胆道子镜技术,不仅完成了胆总管结石的精准取石,还实现了对化脓性胆囊炎的有效胆囊冲洗,这一创新之举打破了传统ERCP技术仅限于胆总管治疗的局限。 近日,科室接诊一位高龄男性患者,长期遭受胆囊结石与胆总管结石的双重折磨,虽曾接受ERCP治疗,但近期病情复发,胆囊管内结石再次脱落引发梗阻性黄疸并伴发化脓性胆囊炎。鉴于患者年龄及外科手术风险,家属对再次手术持保留态度。消化内科病区副主任孙学国带领荆雪副主任、单体栋医师、彭凯医师ERCP团队精心策划并执行,标志着医院在胆道疾病微创治疗领域的重大飞跃,为胆道疾病患者点亮了新的希望之光。 面对挑战,消化内科崂山病区在田字彬主任、毛涛主任及江月萍主任的指导下,孙学国主任及其ERCP团队勇于创新,决定采用最前沿的无射线胆道子镜技术。该技术凭借高精度的内镜设备,无需X射线辅助,即可实现胆道内部的直观探查与精细操作。手术中,医生们凭借精湛技艺,成功操纵子镜精准直视胆道取石,并进一步深入胆囊内部,高效完成了、胆囊冲洗,整个过程仅用时十余分钟,视野清晰,结石暴露无遗,显著提升了手术的效率与安全性。术后患者一般状况良好。 此次无射线胆道子镜技术的成功运用,不仅规避了传统手术中放射线对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潜在风险,更在手术精度与安全性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一成就充分展示了无射线胆道子镜技术在治疗胆道疾病上的广阔前景与独特优势,为惧怕传统手术风险的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方案。 手术的成功,是新技术应用与医护、麻醉团队无缝协作的结晶。无射线胆道子镜技术的引入,是医院在微创治疗领域迈出的坚实一步,未来,科室将持续探索并引入更多先进医疗技术,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加卓越、安全的医疗服务。随着更多先进技术的融合与创新,消化内科定能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福祉,推动医学事业不断迈向新高度。(消化内科崂山病区)发布时间: 2024-09-09 | 来自:宣传部
-
“全国药品安全宣传周-携手共建药品安全防线”——崂山院区药品调剂科党团共建活动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安全用药认知水平,增强公众药品安全责任意识,药学部崂山党支部、团支部联合青年文明号开展了主题为“全国药品安全宣传周-携手共建药品安全防线”的安全用药科普活动。 9月正值儿童开学季,医院呼吸道系统疾病患儿就诊明显增多,多伴发烧、咳嗽、喘息症状,特别是有支气管哮喘等基础疾病的患儿发病率亦明显增高,为了提高患儿家属安全用药意识,并解答部分家长疑惑,科室特制作了科普宣传页,内容涉及支气管哮喘、肺炎等相关吸入药品的合理使用及药品不良反应的识别及处理。活动地点设在取药大厅,通过现场发放宣传页、细心讲解的形式提升公众对安全用药科学认知水平,增进公众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工作的理解支持。 本次活动患者积极参与,现场气氛活跃,一位等候取药的大姨说到:这个宣传很好,能够让我们了解很多用药知识,希望以后纳入更多的药品科普。” 来自患者的肯定,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 今后,我们会继续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为患者的用药安全保驾护航! 崂山院区药品调剂科(李文静)发布时间: 2024-09-06 | 来自:宣传部